×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药物治疗帕金森病“蜜月期”后“渐行渐远”,

作者: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我国65岁以上老人的发病率约为1.7%。是继心脑血管病、肿瘤之后,危害中老年人群健康的“第三杀手”。世卫组织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将达500万。手、胳膊、小腿、下颌等不由自主地抖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洗漱动作迟缓;四肢活动沉重僵硬……提起帕金森病,大家会有这样的印象。“这些确实是帕金森病的典型运动症状,可以用‘抖'、‘僵'、‘慢'、“摔”来概括。”刘伟钦主任表示。

帕金森病四大典型运动症状:

● 静止性震颤(抖):此类症状常为首发症状,大多开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部位,静止体位时出现或症状明显。发病时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动作。

● 肌强直(僵):患者肢体可出现类似弯曲软铅管的状态,称为“铅管样强直“;在有静止性震颤的患者中,可出现断续停顿样的震颤,如同转动齿轮,称为“齿轮样强直”。严重时患者可出现特殊的屈曲体位或姿势,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 运动迟缓(慢):早期可以观察到患者手指精细动作缓慢,如解纽扣或扣纽扣、系鞋带等动作,尤为明显。

● 姿势平衡障碍(摔):在疾病中晚期出现,表现为患者起立困难和容易向后跌倒。有时患者迈步后,以极小的步伐越走越快,不能及时止步,称为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

除了上述具有显著特征的运动症状,帕金森病患者在临床上还会表现出睡眠障碍、嗅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和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指出,每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可以先后或同时表现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在整个病程中两类症状共存,有时会产生多种非运动症状。不仅运动症状会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非运动症状也会明显干扰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疾病的进展,帕金森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会逐渐加重,患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也会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药物治疗有“蜜月期”

对于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来说,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还可延缓疾病进展。目前,各大医院普遍使用Hoehn-Yahr分级表,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进行记录评估。

Hoehn-Yahr分级表

● 0期:无症状。

● 1期:单侧身体受影响,但没有影响平衡。

● 1.5期:身体单侧受影响,并影响平衡。

● 2期:身体双侧受影响,但没有影响平衡。

● 2.5期:身体双侧受影响,但是在拉动试验(pull test)下能够自行恢复平衡。

● 3期:轻度到中度疾病。平衡受影响,但患者可以独立生活。

● 4期:严重影响活动能力,但患者可以自行走动和站立。

● 5期: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只能卧床或坐轮椅。

根据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不同,《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将Hoehn-Yahr分级1.0-2.5级定义为帕金森病早期。此时,药物治疗是优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刘伟钦主任表示,帕金森病早期药物治疗一般予单药治疗。但也可以用优化的小剂量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坚持“剂量滴定”用药原则,避免产生药物急性不良反应,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通过合理用药,大多数帕金森病早中期患者可有效改善和控制症状,维持工作和生活能力——这一阶段,也常被形容为帕金森病的药物“蜜月期”。

对于这个“蜜月期”,目前医学界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期限定义,临床上通常为帕金森病起病后3-5年内。“蜜月期”时间的长短,与患者发病年龄、疾病进程、用药情况等密切相关。尤其是当患者不遵医嘱用药甚至擅自停药时,药物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并可因药物副作用而出现异动症等难以处理的并发症。

“蜜月期”后应考虑尽早行DBS治疗

高先生2016年右上肢开始出现不自主抖动,伴右下肢无力,在外院检查后诊断为帕金森病。

其后数年,通过服用药物,患者肢体症状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然而从2019年开始,患者病情出现加重,左侧肢体开始不自主抖动,四肢僵硬无力,精细化动作差,饮水呛咳,翻身费力。期间,患者多次调整抗帕用药品种和剂量,效果均不理想。

“‘蜜月期'过后药物治疗渐渐失效,病情迅速进展提示患者的病程可能已进入中晚期。”刘伟钦主任表示,帕金森病中晚期(Hoehn-Yahr分级3-5级),患者运动症状进一步加重,行动迟缓更加严重,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降低,出现姿势平衡障碍、冻结步态,容易跌倒。这一阶段,患者应考虑通过手术治疗来摆脱困境。手术方法主要有核磁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其中,DBS手术因其相对无创、安全,可双侧和可调控等优点,成为目前主要的外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

上一篇:国家癌症中心主任:我国抗肿瘤药物可及性明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