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教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实践的探讨
药理学是医学基础课当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多个医学相关专业的必修内容之一。在临床治疗中,药物治疗也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学生能够将医学理论知识准确地运用到临床实际治疗中,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药理学教师,应参与临床实践,熟悉临床药物治疗,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1 深入临床药物治疗实践的必要性
1.1 结合临床实际,转变教学理念
医学本身是一门实用型学科,操作性强,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因此,教学理念由“强化知识”向“强化能力”转变,可顺应当今教学要求。但目前医学基础课仍然强调相应科目理论知识的掌握,对结合临床实际要求甚少,医学基础课教师大多数缺乏临床经验,与临床脱离,对知识应用缺乏经验,尤其是药理学教师,直接导致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严重脱节。药理学教师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深入临床药物治疗,了解疾病诊断和药物治疗思路,才能准确把握当前临床医学动态、发展状况、实际需求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将临床所需融入教学中,强化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学以致用。例如:药理学“抗高血压药”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一线抗高血压药,教师会从药物结构、药动学特征,作用机制、作用及应用、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全面讲解药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将药物“学会”,考试时也能够答对试题,但在遇到高血压病治疗案例选择药物时,无从下手。教师通过深入临床实践,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过程,收集临床病例。再讲解“抗高血压药”时,将临床病例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从分析案例入手,例如,给出案例:关××,男,35岁,摔伤,左侧基底节区出血,无既往史,血压175/125 mmHg,CT提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初步诊断:(1)脑出血;(2)高血压Ⅲ;(3)头部外伤。医嘱:硝普钠+乌拉地尔,持续泵入;持续监测血压,调整泵入剂量。入院第六日停泵,改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2.5 mg+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5 mg,p.o,bid;提出问题:(1)分别说出案例中使用的药物类型、作用;(2)试分析入院初期及后期调整用药方案的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对治疗药物治疗方案做出分析,从而将药物的相关知识点在实际运用中渗透,学生更易掌握,并且显著提高分析病例的能力。
1.2 通过临床实践,改变教学方法
药理学学科理论性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主要以讲授法来完成课程的讲授。近年来,教育改革大力提倡,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完成课程讲授。教师通过临床实践,积累许多典型的有价值的案例,课堂上采用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一章的教学中,将呼吸内科最常见两种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研究任务,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查阅两种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药物治疗等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学生可通过不同角色扮演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对各组的展示进行总结评价。
1.3 建立临床思维,贯通学科内容
医学要求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对问题有整体思维,而在实际的医学教学过程中,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相对独立,而教师在教学中也仅仅以自己的学科为重点,学生很难将各学科知识联系和贯通起来,缺乏整体思维。教师在参加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观察了解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思路,逐步建立整体思维,在教学中可将不同科目的多个知识点联系贯通起来,帮助学生形成临床整体思维。例如:“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用药”一章中,单从血液凝固路径上讲解各类药物的机制、用途、不良反应,学生很难理解。若将急性心肌梗死行CAG+PCI术的病例引入,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替格瑞洛片90 mg,口服;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5 000 iu,皮下注射;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5 mg,持续泵入。用当前较为热门的“心脏支架”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复习解剖学中冠状动脉的知识、生理学中血液凝固的知识、病理学中血栓形成的知识、讲解内科学中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内容,最后回归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使用药物的目的。通过对疾病完整的、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思维。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在骨科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